首页 > 资讯 > > >正文

2023-04-19 13:00:42 来源:   河南商报

媒体对话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如何做到大器晚成_天天实时

顶端对话丨施一公:人总要做点什么,追求理想,永不言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回河南了。

4月17日,他带着西湖大学"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和一本《自我突围》的新书,走到郑州的学子中。他身着白衫,身型儒雅,只要话题与科学相关,眼中就会涌出坚定炙热的光。他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将科学的种子,种在更多少年的心间。

我们总得做些事情

科学的光是炙热的,它映照在施一公的眼眸。

施一公却从未停止追逐理想的脚步。4月17日,他携新书和"科学家走进校园"活动,来到郑州外国语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向众学子阐释科学的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

施一公用一张151年前的老照片,揭开了我国近现代有志向的年轻人,在战火纷飞中,学习科学,寻求救国之道的历史。

世异时移,151年后的今天,同学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报告厅,他们生在和平年代,对于先人远赴重洋、历尽千辛只为求学的历史并不可能感同身受;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提升,学术交流早已非难事。

但追求科学的精神,步履不停,求进不止。

"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宇宙中的恒星。"施一公眼中的科学,存在于你我之间,只待有心人发现,"想要成为一位科学家,要养成勤学好问的思维,要通过观察、动手,通过实验测试、记录、分析来了解世界。"

"生活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总得做些事情。"施一公说,如果能在研究科学中,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发现,作为一个人,能留下一个印记,应该是最浪漫的事,"少年智则国智,大家是否想过,100多年后,会不会有人提到,21世纪初,有这样一群充满理想和实践精神的00后、10后,他们投身科学,改变自己、国家和世界的命运?"

要为我们驻马店人争光

施一公并不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幼年时,他也不知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两岁半,父母工作调动,他从郑州来到驻马店市汝南县。父亲生长在江苏、上海等地,母亲祖籍江苏丹阳,家里说话充满"南腔北调",刚到汝南,他还被当地人戏称"南蛮子"。

很快,施一公就与小伙伴打成了一片。他在驻马店的生活快乐美好,物质条件贫瘠,想吃甜的,同学们放学后,五个人凑五分钱,买根学校门口的甜柑儿,分成五段吸着吃。

小学三年级,学校带领他们参观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乡驻马店确山,他听老师讲述杨靖宇被劝降时宁死不屈的话语和精神,一种敬佩的感情在体内燃烧,"人活一口气,我佩服他!"

这成为施一公心中,想要为国"做些什么"的火种。

一位教常识课老师的话,又给这个小小火苗添了一把柴。

常识老师个字很高,身材清瘦,他很喜欢施一公。13岁,施一公要回到郑州上初中,常识老师对他说:"施一公,你长大了,可得为我们驻马店人争光。"

不怕挫折,大不了卷土重来

在国外取得令人艳羡的学术成就后,2008年,施一公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2011年,创建一所大学的想法开始萌发,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2022年7月31日,举行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

4月17日,施一公在"科学家走进校园"的活动中对同学们说,西湖大学从2015年开始筹办,2018年正式成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赢利性新型高等学校,

目前,西湖大学聚拢了179名世界级科学家,他们在100多个研究方向上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直到今天,西湖大学的规模只有我的母校--清华大学百分之三那么大,人数很少,不到3000人,但校内的科学研究,大部分走在前面。"

施一公说,2023年,还有90位本科生会加入西湖大学,"我相信他们能在这所小而精的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也希望你们成为未来的一员。"

筹办西湖大学的想法从萌生、通过审批到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历了很多困难。

施一公经常往返于杭州和北京之间,对学校管理、捐赠募集、科学研究、带领团队方面付出精力和努力。

"我崩溃过数次,情绪的崩塌只在一念之间。"施一公说,但前路再难,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都会努力收拾好心情,卷土重来。"

这与施一公对待科学和理想的精神高度一致。施一公说,理想是宇宙间最美好、最可贵、最闪耀的存在,是让生命实现价值、得以慰藉、获得无穷力量的源泉。

"我会在遭遇坎坷时,想到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一些人,一些事:我此生最崇拜的父亲、那位让我给驻马店争光的常识老师、希望我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同窗……他们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对话施一公:如何做到大器晚成

4月17日中午,结束了《自我突围》的读书成长分享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休息室,接受了顶端新闻记者的提问。

在对郑州外国语学校和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生们的演讲中,施一公提到,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学好科学,走进科学,用科学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少年们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走进科学,在不同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可对于社会中已经工作的普通"大多数"呢?对于很多开窍晚,条件又不太好,但很想大器晚成的中青年来说,还能怎么做?

"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家庭环境,每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施一公对顶端新闻记者说,"没有一个公式,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

但施一公说,有一点很重要,"只要有理想,不放弃,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施一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他有两个学生,曾经的学历没有那么漂亮--一位曾就读于三本类学校,另一位曾经的学历只有中专。

但这并未影响二人之后努力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就。

"中国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指经历小学到大学以及后续的系统学习,但多少人能做到?我觉得很少很少。"施一公说。"可退一步讲,不管你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后,若想继续追求,又有什么不可以?"

施一公对顶端新闻记者说,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希望大家要始终拥有梦想。"你一定要去追求自己最想做的事,让兴趣成为内驱力,坚定且坚持做下去。"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