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2023-05-08 12:17:23 来源:   新民晚报

新民快评 |“救”在身边,应是一堂“必修课”


【资料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碰到突发疾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拨打120,但一些疾病的黄金抢救时间就在开始的这几分钟。学会急救技能,能最大限度地将患者的病情降到最低,后期也能更好恢复。从今天(5月8日),也是第76个世界红十字日起的一周,是新修订《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确立的本市首个“红十字博爱周”,不少区都会举办应急救护的公益课程和培训。

异物卡喉咙,要用海姆立克急救;突发心脏骤停,使用体外除颤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出手救人,相比较热心或书本知识,有经验的实践才是关键。2020年的上海初冬,本报率先报道了格致中学高一学生盛晓涵路遇昏迷老人,利用学校里所学的急救技能,对老人展开“教科书式”急救,把老人从鬼门关边拉了回来。据他介绍,这与其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生命教育和急救培训密不可分。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急救技能的学习、急救知识的培训,核心还是在于实际操作。近年来,上海AED数量不断提升。但有了AED,患者就一定能救回来吗?虽然AED操作门槛并不高,且相关步骤说明写在设备上,但现实生活中,真正知道如何使用AED施救的人仍是少数。因而在日常的急救培训中,关键是让人们能够学会使用这些急救设备。近日,虹口一所中学的学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指挥中心现场体验了5G智慧急救。医院相关人士表示,依托虹口“三区联动(即院区、校区、社区)”机制,在此次“红十字博爱周”中,还会把急救培训送进社区、企业和楼宇,向更多市民、白领传播急救知识、普及急救技能。

从“学急救”到“会急救”,关键还要“敢急救”。一些人担心,使用AED等急救设备后人仍然没救过来,会导致民事纠纷而承担法律责任,或者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对此,2016年11月实施的,被称为“好人法”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明确: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有关部门要引导市民学习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推动急救像科普一样进入日常生活。

“救”在身边,应是的一堂“必修课”。真正让急救成为一项社会技能,让更多人愿意学、有地方学,并且学得到位。

方翔/文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