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2023-05-14 18:59:43 来源:   百度新闻

播报:活动·回顾|把上海作为写作的方法,青年创作力量何以在这座大城生生不息

//

前不久,上海90后作家栗鹿以《空蛹》获得2022年度人民文学奖新人奖。前一年,同样是90后的三三凭借《晚春》获得这一奖项,《晚春》还同时摘得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令三三成为郁达夫奖的首个90后获奖者。无论是栗鹿还是三三,都是上海青年作家群体迅速成长的缩影。5月12日至13日,2023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都市写作”主题展开,栗鹿和三三将分别参与“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ai时代:未来城市的想象”两场交流。

“上海有青年作家创作的传统,曹禺的《雷雨》是在上海进行商业演出后才成为戏剧经典,参加1985年上海首届青创会的孙甘露自此走上作家之路,最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新世纪红色叙事经典《千里江山图》,华东师大青年作家群体至今闪烁着文学的光芒……”专程来沪的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说,上海青年作家梯队完整,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作家渐次登场,同时,兼有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类型文学、影视改编跨界等多重特征,创作和评论、翻译、出版齐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作协举办过多期青年文学创作讲习班和青年作家创作会,一大批青年作家在讲习班和青创会的加持下成长为上海文学的主力军和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重新举办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不仅是对传统的恢复,更是在关键时点的一次重要的文学活动,“无论是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下都市文学写作,还是流动的城市与变迁的家园等,契合当下中国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也是青年作家需要直接面对的命题。”

“都市听上去是物理空间,对作家而言更是价值空间、观念空间和心理空间。都市写作表面上是一个题材概念,是写什么的问题,骨子里更核心的是视野和认识,是怎么写的问题。”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说。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提出“景观与人物”,“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在理论上是崭新的,在实践中没有停顿,是现在进行时。对观察者、注视者、书写者而言,是全新的文学景观。‘它’是哪里?‘它’是什么样貌?经由艺术表达提供什么样不同的景观,只能通过我们的书写为我们自己揭晓答案。特别是身居上海,如何让这座大都市里的人物走出去,被更广大世界的读者阅读,是这一代写作者的生命责任。”

“要写出完整的中国,我一直记得路遥说过‘蹲点式的体验不够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说,最近刚追完青年作家班宇担任文学策划的《漫长的季节》,“深深地感到中国文学的不平衡,写都市往往在新与旧、冷和热之间纠葛。作家必须面对复杂性,《漫长的季节》改得很好,但总觉得压抑,人被困在小城桦林出不去。”李晓东提到另一部热剧《人生之路》,“如果说城市过去被认为是‘堕落’的区域,《人生之路》的改编已经赋予全新意义。都市与乡村两个场域的书写如何处理,特别是今天上海的市井生活如何书写,是特别值得探索的。”

“当下都市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拿上海来说,就像一个海岸线非常长的‘国度’,不同风格的作家可以在各自喜欢的点登陆。”继《心居》后,作家滕肖澜以陆家嘴金融城为题材的《城中之城》刚刚宣布电视剧阵容,“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写上海。最近在写一个长篇,依然是当下的生活,找了有点玄幻、天马行空的角度切入。这或许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部小说,无论最后是从容登陆还是必须强行登陆,甚至登不了陆,只能游返回去,都是写作者宝贵的经验。”

“大城也好,小城也好,我们面对的都是文学。”作家姚鄂梅说,作为外来者,在曾经“全然陌生”的上海生活数年后,终于可以写自己眼中的上海、感悟到的上海,而这可能也代表了很多和她经历相似的群体所看到的上海,“不同的人写不同的上海,汇聚在一起才是多元、丰富的上海。”

《收获》杂志编辑吴越观察到,对90后、00后写作者而言,所谓城市,更像是一个流动的城市带,是写作中一种精确但像素较低的城市背景。楼宇、工作、留学、差旅,他们以普遍的城市经验去看世界,“不管你是不是到过世界,互联网已经把世界推到眼前,在这样一个范畴之下,城市退居为共同的经验背景。”

“新人物和写作新形态的出现是否带来更大的空间,对作为‘辨认者’的编辑而言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直言,他期待更多并非“强攻”般直接,但以更文学的方式处理这个时代和人的关系的作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辨认’出这些青年创作者,并给予他们足够关注。”

“传统的都市经验受时空的局限,如今chatgpt等技术让更多数据工作可以在乡村完成,即便身处偏远之地,也能通过短视频平台日常沉浸于都市化的消费场景里。”科幻作家陈楸帆说,写作者必须用意识和语言把握新的都市经验,人、物、城市,虚与实之间的错位,就是文学能够生长的缝隙。

悬疑小说家蔡骏强调“视野”,“向内,指向自己的内心;向外,是世界性、全球化;向前,向未来,未来不只属于青年,老年写作也是‘向前看’必须关注的课题;向后,向我们的过去、历史,各自的记忆;向下,也是向上,来到会场前,我抬头一看,玻璃幕墙有很多‘蜘蛛人’在擦洗外墙,但坐在这里的人看不到。向内、向外、向前、向后、向下,这都是上海。”

资料: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编辑:马泽泓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